宗旨
透過各種學習經歷,使學生了解及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,成為良好的公民及國民。
 
目標
	- 培養學生正面的品德。
- 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、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。
- 鼓勵學生參與社會事務,學習關懷別人。
- 提升學生對國家、本地及世界事務的認識及關注。
- 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。
- 推行環保生活的概念,推行低碳生活。
- 使學生認識健康生活的重要,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。
 
活動
1. 品德培育
	- 透過早會分享及周會活動,使學生了解及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。
- 藉各項班際活動,宣揚良好品德。
 
2. 國民教育
	- 舉辦中華文化週,透過各項國術,如:變臉欣賞和傳統功夫等,讓同學更深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。
- 根據教育局國民教育組的指引,於每學年的重要日子,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、國慶日、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等舉行相關活動。
- 安排學生參與憲法和基本法學生校園培訓大使、國情電影欣賞及相關比賽,藉此加深對國家的認識及了解。
- 與不同科組合作,如中國歷史科、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合作,組織內地考察團,讓同學更能切身處地認識及感受國家的變化。
- 透過每週之升旗禮,讓學生深切體會對國家的情懷及正確對待國旗與國歌的態度,培養國民身份認同。
 
3. 社會服務
	- 參加「愛心學校」義工獎勵計劃,推動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,透過服務學習,鼓勵學生回饋社會。
- 透過樂善堂長者學苑安排學生參與不同的義工活動,例如:「送暖行動」、扭扭水仙花活動,促進長幼共融。
- 參與不同組織的義工服務,如賽馬會眾心行善、4C青年義工領袖計劃、九龍樂善堂舉辦之樂善堂賣旗、樂善「糖」甜心行動、樂善堂萬人行和捐血日等,讓學生了解和關懷身處的社區,將關愛文化從校內延伸至社區。
- 成立義工隊,透過義務工作的策劃、執行及反思,讓學生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,建立自信,並勇於面對挑戰,加強青年對社會的歸屬感,關注社會議題。
 
4. 環保教育
	- 藉工作坊及各種活動如環保惜物工作坊、玻璃樽回收計劃、碳中和承諾約章等,宣揚環境保護資訊。
- 安排機構於周會主講環境與生活相關議題,提升學生環保意識。
 
	
		
			| 主任: | 許嘉麟老師 | 
		
			| 副主任: | 陸艷柳老師 | 
		
			| 成員: | 葉寳欣老師、鄺詠恩老師、吳月明老師、古志耀老師、莫雯清老師 | 
		
			| 支援: | 陸智恒副校長 |